我的短期出家(三)
作务时间到罗!作务是寂静园林的生活中心之一,也是沙弥们的生活中心。寂静林的作务是由见法师父带领,时间是每天的三点到七点之间,作务内容分为:种菩提树、开荒、钉桌椅及建屋子。
师父们的其中一个愿,便是在寂静林的斜坡上种满上千颗菩提树,以让修行者可以修行无碍;而“沙弥种树大队”Yadiyya,Vajira,Thapija及Pasana则肩负着这个伟大的使命。虽然短短的几天时间没有办法种下太多的菩提树,但这一点一滴的贡献却是功德无量。
开荒先锋的工作是除草开路,好让“种树大队” 可以顺利通过杂草丛生的路面,也方便往后修行的人可以顺利走过。“开荒大队” 有Uthana,Praijna,Ogita及Nibhaya。当大家坐在舒适的桌子和椅子上时,不应该忘记曾经努力不懈为我们钉桌椅的Visuddhi和Rahula。建屋大队是由Thusanta,Upasana,Sumeet及Subadra组成,任务是建一座稳固的大礼堂,充作集会用途,以取代现有的临时大帐篷。
这样的作务持续了两天后,便有了变化。由於连续几天的午间大雨,帐篷周围已经积满了水;据说雨水还会继续准时“来访” ,原本便漏水的大帐篷更是雪上加霜了。为了不让情况继续恶劣,也为了让大家可以住得更安全,见法师父建议我们暂停手上的工作,一起建更多的“小Kuti” 。於是,第三天起,大家便开始了“拯救大帐篷” 行动。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发挥建筑天分建“小Kuti” ,有的挖沟渠疏通雨水,有的则搬运河边的石头及竹片,在帐篷入口建洗脚处,防止帐篷进一步积水。这时大家才体会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如搬运木材,石头等工作,做起来却并不简单。除此以外,大家更要感谢Thusanta,Thapija,Subadra,Upasana 和Pasana等人冒着大风大雨爬上帐篷补洞,否则我们可要成落汤鸡了。
随着建Kuti的经验越来越多,Kuti也越建越多,而且越建越稳了。而且还是滴水不漏的呢!从搬运木材、钉屋顶、加工稳固到完成一间Kuti,大家都发挥了高度的合作精神,与风雨抗衡,与烈日抗衡。几天下来,每个人大头皮、右肩都开始变红、脱皮了。
大家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我们共搭了6间可容纳一人的小Kuti,及一间“贵宾型” 的单人Kuti。每个搬到到小Kuti住的沙弥都兴高采烈地布置自己的新居,而且各具特色,连开照师父看了也不禁会心一笑。在完成了贵宾Kuti后,有人建议当成大家午休的品茗小居(虽然没有茶可以品) ,有人建议当作会客厅,更有人马上就要搬进来睡了。大家纷纷议论要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於是“十四沙弥亭” 、“观法善思亭”( 取自4位师父的法名) 、 “见法小居” 等名字便涌出来了。结果,名字还没取好,这间Kuti已经成了四师兄Utthana的寝室。
每次作务时都觉得很惭愧,因为本身没有什么擅长的技能,也没有过人的体魄和矫健的身手。所以,我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但吃力的工作如搬运木材、河流上的石头等。最难忘的是用割草机的经验。由於自己总是笨手笨脚的,所以拿起割草机后很怕会伤到别人,也怕会不小伤到自己,割的草也不是很整齐。作务之时,虽然很累,但我们都乐在其中。有时身体会投诉很累,但想起师父的教诲后,就会想:“我在钉多一下才休息” “多半一根木才停下吧” “多割几片草地吧” 。
几天的劳动下来,大家变得不再那么抵抗身体的劳累和伤痕了,这成了我们修行中的一大助缘。作务除了锻炼大家的体力外,更是考验我们的耐力、毅力和决心。修行是观照自身的最佳时刻,平时累积的怕累怕晒怕冷怕痛怕脏等心态,都会在作务时不知不觉地涌现,端看自己怎么去面对了。克服得了的,就该尽力一鼓作气去抗衡这些习气;克服不了的,也该暂缓一口气,再重整旗鼓从新再来。修行就是那么活泼,就是不断地和这种累世积累的习气抗衡,从不言弃,以期能够断除烦恼。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