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阅读摘要]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天主教及其教会

公元前1世纪 – 2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逐渐形成东西两派,东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主,西派以拉丁语地区为主。公元1054年,东西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称东正教,西派称公教(Catholic)。

天主教


公教又分为罗马公教、非罗马天主教(Non-Roman Catholic)和东仪天主教(Eastern-rite Catholic),但以罗马公教为首。天主教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全球有统一教义、组织机构和礼仪,各地教会须听令于梵蒂冈的教皇。后来天主教又演变出了许多修会,在组织、人物传教方式和传教地区上不同,但均受罗马教皇的领导与控制。

公元5世纪末到10世纪末,天主教逐渐在欧洲取得压倒性的影响力。在法兰克几代帝王如克洛维(481-511)、丕平(751-767)、查里曼(768-814)的拥护下,天主教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持续1100多年的教皇国(756-1870)。

法兰克帝国解体后,天主教随着德意志的撒克逊公国传到了欧洲西北和中部,时间大约是10世纪末。

11-13世纪末是欧洲教会的鼎盛时期。当时封建主为了巩固政权,赠送大量土地于教会,以利用教会统治人民。随着教会的世俗权利不断壮大,发生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斗争。教皇的势力在这2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甚至有时还能够废黜皇帝。

1096年-1270年间,天主教会煽动法、德、意、英等封建主对中东发动了8次军事行动,是称“十字军东征”。这次侵略名义上是要讨回耶路撒冷圣城,实际上是要转移农民对封建主的不满,并满足封建主对土地、财富和农权的掠夺欲望。这段期间,天主教更处决了38万异端分子。为了巩固地位,天主教庭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14世纪,天主教会开始走下坡。

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阅读摘要] 《以巴千年恩怨—血腥风暴》---谢诗坚著

巴勒斯坦的历史

巴勒斯坦在历史上属于一个地方名,愿称为“迦南”,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有人在那里定居了。迦南人一想过着游牧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属于希伯来族的犹太人/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大部分部落。犹太人属于古代的闪族,他们在族长阿伯拉罕的领导下,来到了迦南。犹太人意为“外来的族群”,是迦南人不喜欢这个外来的民族,而为他们起的名字。

后来迦南发生饥荒,犹太人再次向西迁徙,来到了埃及,和平的生活了几个世纪。公元前1200年,埃及法老强迫犹太人沦为奴隶,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越过红海,进入西奈沙漠。摩西为了团结犹太人,创立了最古老的“犹太教”,信奉一神耶和华,并创立了著名的“十戒”。在西奈沙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犹太人又回到了迦南地带。

公元前1100年,摩西死后,犹太人分成十二个部落,首领称之为“士师”。公元前1000年,来自地中海的民族,非利私人不断向迦南拓张势力。为了抵抗非私人的入侵,犹太人选出了一个首领—扫罗。他把犹太民族统一起来,建立了君主制度,把犹太教发展成为国教。扫罗以后有大卫王,更进一步建立强大的军队,赶走非利私人,建立了包括整个巴勒斯坦的犹太国。(巴勒斯坦意为“非利私人的土地”)

大卫王后,其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建立了千古闻名的犹太民族“黄金时期”。所罗门王的一项成就,就是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座雄伟的犹太圣殿,人民更在此时安居乐业。

Sunday, October 15, 2006

[阅读摘要]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原始基督教的演变

公元一世纪,罗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税收政策,使到公民普遍上精神低迷,
对生活充满不满,于是便有更多人朝向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知道旧的民族神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于是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信仰基督教。这些“外邦人”组成了由保罗组成的非犹太裔基督徒,与由彼得率领的犹太裔基督徒对抗。冲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双方对教义的诠释不同所导致。最后,保罗率领的非犹太裔基督徒在斗争中占了上风。

保罗教派吸取了很多庸俗哲学家的学说(Philo & Seneca,斐落和塞涅卡),赋
予基督教宗教的形式,如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把耶稣一生说成是创立基督教等。这些教义跟彼得教派不相容,但为了争取下层社会(保罗派多为上层社会成员)的支持不得不妥协,因此导致《新约全书》里头有着许多教义上的矛盾,但大体以保罗派为核心。

《新约全书》在2世纪中期基本成型,其政治思想和原本的基督教有根本的区别:

1)从反抗罗马统治到支持罗马皇帝,当顺民。
2)从否定奴隶制度到承认奴隶制度,服从听命。
3)否认地上的千年王国,把理想建立在死后的虚幻的天国。
4)把斗争哲学变成无原则的忍耐。

保罗派的壮大也改变了基督教的组织。初期为了方便召集信徒而产生了由富人
担任的长老和监督(管金钱),后来更演变成为集财权、管理权和神权于一身的主教/教父。由于教父多为富有阶层,因此多数主张支持罗马政府的统治,使到基督教逐步向政府靠拢。4世纪,罗马帝国奴隶制度面临崩溃,便利用了基督教笼络和控制民众,使到帝国对待基督教的政策从原本的镇压到后来的宽容,甚至在4世纪把基督教奉为国教。

312年,君士坦丁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并统合了各个教派,正式承认
“三位一体”为基督教正统信仰。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把基督教奉为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派别


基督教的经典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旧约》是犹太人的经典,记载着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流传下来有关法律、历史、宗教、神话、诗歌、小说等的资料。《旧约》可细分成经书、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4 个部分。《新约》记载了耶稣的言行录、生平事迹和使徒保罗的来往书信。基督教虽然派别繁多,但公认的基本教义如下:

1)信“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圣父耶和华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唯一真神。
2)信原祖原罪,认为人类有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伊甸园的夏娃偷吃了禁果,懂得了生儿育女,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便背负着原罪。
3)信基督救赎,只有信奉上帝才能解脱原罪。
4)信灵魂不灭及世界末日,认为人死后灵魂长存,世界末日后将接受审判,善者进入天堂,恶者进入地狱。

基督教的教会与组织制度

教皇制是天主教制度,把神职人员分成教皇、主教和神父。教皇是基督教世俗世界最高代表,也是梵蒂冈罗马教廷的元首。主教分成红衣主教、总主教、大主教和主教,乃依据教区与权限大小分配。红衣主教将组成红衣主教团,是教皇的咨询机构。基督教基层神职人员为神父,如修道院修习未成者称修士,无神权;修女入修道院修习将终生无神权。东正教无教皇和红衣主教,其余和天主教一样。天主教主教和神父皆须独身,东正教主教须独身,神父则听人之。

主教制是新教圣公宗和卫斯理宗的制度,神职人员分为主教、会长和会吏。

长老制是加尔文宗的制度,由信徒选出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

公理制是英国清教徒的产物,各教堂由信徒组织,并聘请专职的牧师掌管教务,带有民主色彩。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阅读摘要]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基督教

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分布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拥有近20亿人。原始基督教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产生,约1世纪30年代 - 60年代;(二)形成与发展,约1世纪中- 2世纪中;(三)演变成罗马国教2 – 4世纪。

古代以色列的犹太人是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公元前11世纪以来分别被亚述、新巴比伦、波斯、亚历山大帝国、赛梳谷与托罗密王国统治长达数百年。公元前2世纪,罗马势力渗透耶路撒冷,犹太人灾难达到最高点。

在反抗罗马人势力的斗争中,犹太人分裂成四大政治派别(Sadduccess, Pharisees, Essenes, Zealots),原始基督教就是这四大派别中分裂出来的别支,基督教诞生了。基督教当时称为拿撒勒(Nazarenes)派,相信耶稣(Jesus)就是救主,并提出自己的宗教主张和反抗罗马的政治纲领。也可以说,它是犹太群众反抗罗马的斗争产物。由于此派的主张与犹太教传统教义相抵触,因此犹太教当权派不承认耶稣为救世主,遂将该派教徒逐出圣殿。

当时信奉原始基督教的得多是犹太人,有自由人和奴隶,多是下层的劳动群众。初期基督教义有三点:

(一) 一神的确立,相信耶和华为与周围一真神,但比犹太教不同的是其选民包括所有民族,而非犹太人而已。
(二) 信仰基督救赎,信徒都将因信得救。
(三) 改革礼仪,简化犹太教的繁琐祭祀仪式,改以洗礼、圣餐代替。圣餐有济贫的因素。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有三个特点:

(一) 号召人民起来报仇雪冤,推翻罗马与犹太人上层的黑暗统治。
(二) 提出建立现实的、平等的(没有奴隶)、公共消费的、劳动人民掌权的新社会。
(三) 指出推翻罗马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的途径,即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

原始基督教在耶稣死后,有其门徒在地中海沿岸传播,后来依据两个方向发展:其消极虚幻的一面由代表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神学家和教父继承,其反抗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一面由代表劳动阶级的某些异端教派继承。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西方哲学史简介(后记)

为什么辩论员要懂哲学?
注:这项课程是给辩论组成员的,所以一下这段文字很重要。

哲学是一项爱智的学问,也是一项“没有答案”的学问。由于哲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多于是一项知识,因此它无法就一项课题给予明确的答案。也正因为这样,经过哲学思考的训练后,辩论员将更懂得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对创造性思考的培养是有莫大的帮助的。辩论员对一个辩题的掌握程度有赖于是否从多方面去看待该辩题。因此,创造性思维也常是辩论员在逆境中求胜的致命武器!

经过哲学思考的训练后,辩论员也将学习到不轻易对任何权威屈服或信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于崇拜权威,对专家所说的话言听计从;对一向来都这样子的事也照办不误,从不过问是否合理。身为一位出色的辩论员,却不能犯上这一项错误。即使再不利的辩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仍然可以找出立论点的。通过哲学思考的训练,辩论员将学习到更敢于质疑及反驳不合理的事,并从对方的逻辑弱点上加以攻击。

哲学思考方式也强调从事物的本质看事。人们总习惯于表面现象的观察,却很少会花时间去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辩论员在剖题时,要尽量避免过于表面化地看待一个课题,而是应从本质层面开始,层层推进地去破题。当辩论员学习到经常发问及如何发问后,他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

面对一个思考能力日益萎缩的年代,哲学思考的训练是通过人们思考能力的其中一个方法。通过哲学,辩论员更学会了深思人生存的意义;如此则不但思考能力增强,连人生也变得不在没有方向了。人真的只是懂得思考的动物吗?人生存在地球上,是否存在着什么意义呢?

哲学,照亮了人类的前程,也照亮了人生的道路。

西方哲学史简介(六)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Immanuel Kant)是近代哲学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康德的最重要的书是《纯粹理性批判》(TheCritique of PureReason)。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证明,虽然我们的知识中没有丝毫能够超越经验,然而有一部分仍旧是先天的,不是从经验按归纳方式推断出来的。我们的知识中是先天的那一部分,依他讲不仅包含逻辑,而且包含许多不能归入逻辑、或由逻辑推演出来的东西。理性在实践上的行使在《纯粹理性批判》近尾有简单论述,在《实践理性批判》(1786)中作了比较详尽的发挥。论点是:道德律要求正义,也就是要求与德性成比例的幸福。只有天意能保证此事,可是在·今世显然没有保证了这一点。所以存在神和来世;而且自由必定是有的,因为若不然就会没有德性这种东西了。

黑格尔(Hegel),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是哲学家中最难懂的一个了。他主张人类认识万物是不能通过感觉,而是要通过思维来认识的。而人类通过思维所认识的只是“类”而非事物的外表。正如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无法看到或感觉到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思维而知道它的存在,这就是类。如果没有人提出它,它就不会产生。由此可见,事物的外表与个体本身是生灭无常的,只有他的类是恒久的,而类的存在也有赖于思维。

黑格尔也曾主张: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用在政治制度上,则说明当时存在的专制制度是合理的,但它总有一天会变成不合理,必将被更合理的民主自由制度所取代。黑格尔曾说过万事万物都有着对立的特性,因此都存在着矛盾。可是这对立的矛盾并不持久;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立合矛盾终将统一。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中著名的哲学家有尼采(主张上帝已死)、萨特(存在主义)、西蒙波娃(女权主义)等。其中有些哲学演成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心理学(佛洛伊德)等。这些哲学流派深深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展,把人类的理性推崇到了最高点。

二战之后,人们开始对现代化中所显现的弊病感到懊悔,并开始对人类的理性感到怀疑。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反对权威,主张回归个体后现代主义者。根据学者伊哈布·哈桑,现代主义特征是浪漫主义、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等级、技精、大师法则偏执狂、追求本源、超验、超越性。而后现代的特征则是形上物理学 反形式、偶然、无序、技穷、过程化即兴表演、对立、欲望、个人语型变化、不确定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一切,重建新的秩序。

除此以外,盛行于现在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明冲突论等。

西方哲学简介(五)

文艺复兴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欧洲思想史在十四、十五世纪进入了文艺复兴的时代。文艺复兴(Renaissance) 指的是一系列从新复兴希腊、罗马时代昌盛文明的运动。文艺复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神权衰微、人文主义抬头、科学主义昌盛

这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开始批判经院哲学的软弱和教会的腐败,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加尔文(Calvin)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猛烈地抨击教会神职人员的生活腐败、售卖赎罪券、滥用职权行凶等罪行,燃起了欧洲大地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最后,基督教分成两派了:拥护教会的天主教及反对旧有制度的基督教新教。随着宗教改革及科学主义的日渐昌盛,人们开始质疑旧有的神学思想,使得神权日渐衰微了。

文艺复兴除了宗教改革外,最重要的要数人文主义的诞生。由于神权的日渐衰微,许多人不再以“上天堂”为生存的最终目的了,而是积极地宣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人们开始从新重视古希腊、罗马的智慧,并从中发展出许多思想,层面涵盖甚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科学等,使死气沉沉的欧洲大陆从新百花齐放起来。

随着民智日开,人们越来越崇尚科学主义,使得科学在受尽神学压迫后,取得了空前的发达。这时期涌现了许多名噪一时科学家,把人类的文明从农业时代推向了工业时代。蒸汽机、印刷机、望远镜、进化论、日心说等,使这个时代的天空有如繁星点点闪烁!

以下是几位文艺复兴时期至近代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主要思想:

洛克(John Locke)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及政治理论家。他主张“天赋人权论”,积极捍卫人类的基本人权,并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人与人原本不需要任何法律约束的。但当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好东西时,就必须作出一些妥协了。于是才有社会契约论。人们若要和平相处,就得遵守社会契约,牺牲一部分的自由以换取和平;而人权也是依据社会契约而定的。洛克的思想直接地影响了英国君主立法宪制的成立。和他同时期的哲学家还有伏尔泰(Voltaire)、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等。

笛卡尔(Descartes)哲学的开端是-怀疑一切。他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主观的成见,因此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可以怀疑的;可是他却不是怀疑论者。怀疑只是手段,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可以确信的东西。

笛卡尔最著名的是“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我们可以否定思维着的任何东西,但思维本身却是无法被否定的。既然肯定“思”存在后,就必须存在着一个思的主体,那就是我了。而既然我这个主体存在,自然就推论出我在了。这就是笛卡尔推论出“我思,故我在”的方法了。除此以外,笛卡尔也主张精神和肉体是互不相干的;而他它们之间的中介则为脑袋里的松果腺及神。举例:当头碰到桌角时,肉体会通过松果腺告诉心灵,心灵便会产生痛的感觉。由此可见,笛卡尔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他的二元论更被日后的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者当成了思想上的锐利武器呢!

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成名著作有《伦理学》、《神学政治论》及《笛卡尔哲学原理》,影响最深的要数《伦理学》了。《伦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行而上学,是研究神、实体的学问。第二、第三部分分别是谈自由意志机善与恶。他认为如果要得到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达到两个条件:摒弃所有的世俗之乐-不要金银珠宝,抛弃绝色美女。其次便是向大自然学习知识。一个贤达者(幸福的人)是极少心神扰动的,而且始终享受着心灵的满足。

西方哲学简介(四)

中世纪的哲学

经过了百花齐放的希腊黄金时代,西方哲学达到了第一个巅峰。许多的新思想和新学派都在这个时期萌芽并得到发展。可是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哲学却进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西方哲学一直都被神学所支配,只能够“充当神学的婢女”。许多有独创性但违反神学的思想都被扼杀掉了。

犹太教和基督教: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

在《圣经》上记载着大洪水及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有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闪的后代亚伯拉罕是个大好人,对神也很恭敬,神便赐福予他,指示他带着自己的家族到迦南去。迦南便是现在的巴基斯坦。亚伯拉罕凭自己的武力和神的帮助,征服了当地的迦南人,定居了下来。

后来,迦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以色列人便集体迁移到当时仍然丰足的埃及。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经营,善于理财及生育的犹太人势力渐渐凌驾当地的埃及人。为了制止犹太人得势,法老便强迫全体以色列人当奴隶。于是,以色列人在摩西的领导下,并借助上帝的帮助,终于返回了他们的故乡--迦南。在西乃山上,上帝向摩西颁布十诫,并要以色列的子孙世世代代严厉遵守这十诫。

之后,以色列先后出现了三个英明的君主-扫罗王、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据当时的习俗,国王被选出来时,要由人民行涂油礼,因此他们被赋予“弥赛亚”(意为“受膏者)的称号。国王也称为上帝之子,而他的王国则可称”天国“

不久,以色列的国力开始式微,国家也分列成南北两国,南国称“犹太”,北国仍称以色列。公元前722年,北国被亚述人征服;南国也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人征服了。犹太人的圣殿被毁,大多数的人民也被俘虏到巴比伦当奴隶,俗称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539年,以色列人才获准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但他们在基督降生以前,一直都受到异族的统治。

以色列人原本在大卫王的统治下安居乐业,但在国力每况愈下后饱受了王国之痛。他们的先知预言着有一天将会出现一位“弥赛亚”,拯救以色列人民,使以色列重新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建立“天国”。

在耶稣出现前,犹太人一直都在等待着“弥赛亚”的出现。这位“救世主”被视为国家的救星,可以使犹太人脱离罗马人的统治。于是,耶稣出现了。当他以“救世主”姿态出现,并骑着马进入耶路撒冷,接受人民赞颂为人民救星时,他仿佛从前的国王接受加冕礼般。他接受民众涂油,并说:“时候到了,天国近了”。

人们原本期待的“弥赛亚”是一个能够很快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告诉他们,“天国”就是要宽恕敌人、爱邻如己的人。因此,耶稣的出现造成了一些犹太人的不满。

耶稣是一个伟大不凡的人。他很巧妙地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赋予一个古老的战争口号新而宽广的意义。也因为他的行为威胁到许多人的利益和当权者的地位,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基督教从此脱离了犹太教,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教。

耶稣去世后数年,法利赛人保罗改信基督教。他在希腊罗马各地游历布道,使基督教义传遍各地。在往后的三四百年间,基督教传遍了整个希腊文化地区。

基督教能够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是因为有了以下三个特性:

1) 基督教承认耶稣为救世主,但犹太教却否认这一点。他们认为救世主仍未出
现,因此他们还在等待“弥赛亚”的出现。
2) 基督徒开始有了自己的经典。《圣经》里的《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而《新约》则是耶稣逝世后才出现的。犹太教不承认《新约》是他们的。
3) 初期的基督教传教活动是在犹太人中进行的,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分离后,基督教便成立了自己的宗教团体-教会,以方便传教活动的进行。

基督教在欧洲盛行后,便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近千年。由于教会日渐得势,并掌控了教育的控制权,中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可谓一片萧条。中世纪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办的,神学是主要的修习科目,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则是支撑神学的一大支柱。由于教会的严加管制,学者都不敢发表任何反对教会思想的言论,使得当时的“精英份子”只懂得在学校里辩论“针尖上可以站多少个天使”,“上帝会不会发怒”等空洞、繁琐的概念,却没有实际的学问。

中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要数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o)了。他的思想主要是探讨什么是推动世界运行的第一因。当然,答案是神了!在论证他的思想时,托马斯-阿奎那引出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及宇宙运行的定律后,仍然无法摆脱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体系,即承认神是推动宇宙开始运行的第一因

Friday, August 25, 2006

西方哲学史简介(三)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象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

苏格拉底是个爱辩论的人。他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经常拉住他所能见到的人和他聊天,问问题让他回答,甚至连在工作中的奴隶也不放过。由于他的谈话很有启发性,因此有些人认为他的问题让人发狂,有些人则认为他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是伦理学的鼻祖。他关心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之类的事。由于苏格拉底从来不相信没有经过思考及没有办法证明的事情,因此也不相信有神明的存在。这引起了当政者及一些雅典公民的不满。最后,苏格拉底在三名雅典公民的指控下,被判侮辱雅典的神祗、引进特异的宗教及腐化年轻人的罪名,惩罚是喝毒汁而死。

柏拉图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回忆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在这里,我们将集中讨论他的乌托邦和理念。

柏拉图一开始就认定公民应该分为三个阶级: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最后的一种公民才能有政治权力。他们的人数比起另外的两个阶级来要少得多。一开头似乎他们是被立法者所选定的,此后则他们通常便是世袭的了;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低等阶级中提拔上来有希望的孩子,而在卫国者的孩子中遇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孩子或青年时,也可以把他们降级。

柏拉图看来,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卫国者能够实现立法者的意图。他对于这一目的提出了各种建议,有教育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宗教方面的。大体上柏拉图所探讨的仅限于卫国者,而卫国者是自成一个阶级的.第一桩事要考虑的,就是教育。教育分作两部分,即音乐与体育。它们每一种都具有比今天更广泛得多的意义:"音乐"是指属于文艺女神的领域之内的一切事物,而"体育"则指有关身体的训练与适应的一切事物。"音乐"差不多与我们所称的"文化"同样广泛,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更要广泛。

从事文化是要使人成为绅士。在柏拉图的乌托邦里,贵族的统治是毫无掣肘的。威严、礼仪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从最早的年岁起,对于青年所接触到的文学和允许他们能听到的音乐,就有着一种严格的检查制度。母亲和保姆只能向孩子们讲说官定的故事,也绝对不许有坏人幸福而好人不幸的故事;这对于柔弱的心灵可能有着最不幸的道德影响。因此,诗人在柏拉图的乌托邦中就应该是加以贬斥的了。

对于身体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除了烤鱼烤肉而外,谁都不许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鱼和肉,而且既不许加任何作料,也不许吃任何点心。他说,按照他的食品养生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
 
青年人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前,是不许看到丑恶与罪恶的。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必须让他们去见识种种"诱惑"了;让他们看看恐怖的形象使他们不致于恐怖,也看看坏的享乐使之不致于诱惑他们的意志。唯有当他们经得住这些考验之后,才能认为他们适宜于作卫国者。男孩子们在长成以前应该看看战争,虽说他们不必亲自作战。

至于经济方面:柏拉图提出卫国者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并且兵士也应该实行,虽说这一点并不很明确。卫国者要有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他们要象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片吃饭;除了绝对必需的东西而外,他们不得有任何的私有财产。金和银都是被禁止的。他们虽然并不富有,但并没有任何应该不快乐的理由;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好处,而不是为了一个阶级的幸福。财富和贫穷都是有害的,在柏拉图的城邦里两者都不存在。

此外,柏拉图还把人类的认知世界和真实世界分开。柏拉图认为人们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不完美的。但在现象背后却有一个完美的理型世界。现实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根据这个理型世界创造出来的。就好象一只狗是根据“理型狗”所创造出来的,可是他却是假狗,因为他只是分得了“真狗(理型狗)的某些性质。那么是谁创造出这个理型世界呢?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是亚力山大大帝(Alexandre The Great)的老师。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著作是关于逻辑学的,如《范畴学》、《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等,是关于如何思想的著作。
第二部分是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如《物理学》、《论天》、《论宇宙》、《论睡眠》、《动物志》、《论植物》、《机械学》等。从名字便可以看出他的
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机械等等。这些学科中的一大部分实际上就是亚里斯多德独创的!
第三部分是有关美学的,如《修辞术》、《论诗》等。
第四部分是哲学著作,包括《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论善与恶》、《政治学》、《形而上学》等。

或许亚里斯多德是古今往来知识最丰富的人,但也是犯错最多的人。比如他的地心说就被伽力略(Galileo)所推翻了。无论如何,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却影响了往后的欧洲思想史足足一千年。直到文艺复兴为止,都没有人对他的思想提出疑问。

亚里斯多德的众多成就中,逻辑学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它使人们的思想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研究都能做到严谨可靠、思路清晰。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三段论:

凡人都会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亚里斯多德也主张人人都应该追求幸福。幸福只有通过实践“善”及美德才能获得。美德包括理性和远见,意即做事要理智,不可以冲动,而且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但有了美德和善就有幸福了吗?亚里斯多德还认为幸福的人还必须要有友谊;和好朋友分享,可以使幸福倍增。

西方哲学史简介(二)

前苏格拉底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希腊。在苏格拉底三师徒出现前,希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哲学家,其中最重要的有泰勒斯(Thales)、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及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这会使初学者感到泄气的,因为初学者总是力图——虽说也许并不是很艰苦地——对哲学怀抱一种似乎为这门课程所应有的那种尊敬。然而我们却有足够的理由要推崇泰勒斯。泰勒斯以为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泰勒斯又提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泰勒斯说过磁石体内具有灵魂,因为它可以使铁移动;又说万物都充满了神。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种说法可以认为是科学的假说,而且绝不是愚蠢的假说。二十年以前,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万物是由氢所构成的,水有三分之二是氢。希腊人是勇于大胆假设的,但至少米利都学派却是准备从经验上来考查这些假设的。他的科学和哲学都很粗糙,但却能激发思想与观察。

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灵魂可以变成别的东西,而且这一切是周而复始
的。
二、万物都是数,是由数经过各式各样的形式构成的。

德谟克里特的观点极其有似于近代科学的观点,并且避免了大部分希腊的暝想所常犯的错误。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而不是在几何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甚至于原子的种类也是无限的,不同只在于形状和大小。亚里士多德说过,按照原子论者的说法,原子在热度方面也是不同的,构成了火的球状原子是最热的;至于在重量方面,他引过德谟克里特的话:"任何不可分割的越占优势,则重量越大"。然而原子究竟有没有重量这个问题,在原子论派的理论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简介(一)

绪论:

何谓哲学?这是一个千古难解的问题。哲学是一门充满不确定性,却又对人类文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学问。虽然人们无法确切地说出什么是哲学,但哲学却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特性。

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哲学家总是在不断地思考及探讨何谓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和大自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人类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世界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真善美”和“假恶丑”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社会伦理、社会制度等对人类那么重要?它真的重要吗?因此,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是批判性的、是反思性的。哲学不会给你答案,可是却会给你一片广袤的天空,启发你对人、事、物的多角性思考,让你的思想自由地翱翔!

哲学不是一门知识性的学问。掌握哲学知识,不代表你可以掌握哲学。哲学是一派思想,是一种思考方式。因此,学习哲学知识只是掌握哲学智慧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哲学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伦理学(Ethics)、认识论(Epistemology)。形而上学关心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伦理;而认识论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的:通过感性经验还是理性思考?

掌握哲学史,是掌握哲学的其中一项基本功。哲学史可分成两个大的体系:西方哲学史及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早期是以研究大自然为主,后来转变成以宗教为主的中世纪神学及以人为主的中世纪人文主义。因此在西方哲学体系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政治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全面开展。东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哲学除了占支配地位的禅(释)、儒、道三家外,还包括了法家、墨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印度的主要哲学思想则表现在轮回学说上。

这篇文章只涵盖西方哲学史。

中国大学者王国维(1877-1927)写过一段很精彩的读书“三境界”议论。他提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它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指登高望远,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具有坚实的功底。第二境界是指刻苦钻研,超越对知识名称式的把握,达到对知识概念式的理解。第三境界则是指茅塞顿开,超越对“熟知”对熟知的因袭,达到对“真知”的洞见。研究任何知识,都要依次进入这三个境界。

我的短期出家(八)

后记

Thusanta,Sumeet及Pasana决定多留下寂静林一个星期,其他人则准备踏上回寂静园的路。

离开寂静林带心情是复杂的。有的人在为留下的三位同修默默祝福;有人因为自己无法抛开俗世留下来而懊恼;有人抱着走一步过一步的心态活在当下;也有人开始想着回到家里要做什么了。。。

在舍戒仪式时,那种气氛是蛮严肃的。经过十几天的出家生活,已经渐渐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开照师父说,虽然我们没有机会长久出家,但也要好好珍惜这个短暂的因缘,因为这种因缘是非常难得及珍贵的。当师父把我们的袈裟一件一件地收回时,心里真的想用力收回来。从开始不懂穿袈裟而嫌袈裟麻烦,到今天对它的不舍,原来我们真的会渐渐喜欢上它的。。。

正如开照师父所说的,这一次短期出家将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这十四天虽然很短,但最重要的是当过了十四天的出家人后,了解了出家的真实义,便能在还俗时更积极及正确地护持僧团了。这十四天的出家生活更让我们一洗对出家人的刻板印象,体会到原来出家生活可以是那么地活泼,但又不失庄严的! 

我的短期出家(七)

临别秋波

离开寂静林之前,师父们带领大家走访了森林及瀑布上游的地方。

出发到森林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大家都抱着好奇的心情和轻快的脚步前进;尤其是即将在森林独处的Praijna、Nibhaya和我,更是忐忑不安:森林会很危险吗?会很可怕吗?今晚要怎么过呢?

走过一段不短短山路后,我们终於到达了森林边缘。进入森林的那一刻,我们都被浓密的树林和各种奇怪的叫声吸引住了。里头的空气比外面闷,但却不会感觉热。由於林中有着许多隐藏的危险,大家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紧随大队。途中我们还遇到了一颗5人才能环抱的擎天大树,实在令人打开眼界。林里的蚂蚁也是特别大的!森林的世界,对我们而言是充满好奇和无法想象的。

走了三分之一的路后,见法师父发现随队的小刚掉队了,便要求回头找寻他;所幸小刚安然无恙。天色不早了,我们带着一丝的遗憾和满怀的法喜回到了帐篷。不久,雨便下起来了,而且越下越大,师父只好取消让我们最后三个沙弥到林中独处的计划。或许,我们的福报还不够吧。

隔天早晨,也是在寂静林的最后一天,法善师父带了我们去藏瀑布的源头。这是一段漫长的“河中漫步” ,因为我们必须一直沿着河水前进,不得“抄捷径”走上陆路。由於河中许多石头都长满了青苔,所以必需很小心地走,以免滑倒。有些石头则摇摇欲坠的,不小心踩到也会滑倒。更有甚者,一旦遇到急流无法从河里走过时,便得跳石头了。这很考我们的判断力和勇气,判断错误会滑倒,不够勇气便无法越过了。这段过程虽非千辛万苦,却也是让我们锻炼的好机会。

终於,走得像乌龟一样慢的我们到达了一个小湖,必须游泳才能过去。游泳小湖蛮深的,不懂游泳的人一边走着山路,一边望着涉水而过的“壮士” 们,替他们担心。时候不早了,我们便停止前进,在一处乱石堆中稍作休息。这里是人间仙境。无论是远眺前方的河流瀑布,还是俯瞰脚底下达小湖,都让人有一种气象万千、心旷神怡之感!

听师父说,我们只走了一半的路程而已,看来我们的确走得太慢了。修行其实就在我们的一步一步的脚印之中,在面对外境变化时内心所起到种种反应之中。无论是森林还是河流,这些回忆都将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的短期出家(六)

花絮:

正如开照师父说的,我们都是一些刚进入僧团的Baby,而且还是一些聪明、不单纯和有着一大堆意见的Baby。从我们在短期出家期间的一些生活小事件中,不难发现师父说出这番话的原因。

在寂静林时,开始几天大家都常面临一个问题--便秘。有的人是因为饮食不均衡而便秘;有的是因为不习惯林里生活而便秘;有人因为水分不足而便秘;更有人因为参观了临时厕所后迟迟不敢解放。。。后来法善师父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向我们解释尿疗法的用处,并要便秘而又有勇气喝尿的人隔天清晨去找他。原本有几个“勇气可嘉” 的沙弥跃跃欲试,但隔天清晨地上因为下过大雨而非常滑湿,大家便想,等明天吧。结果明日复明日之下,大家的勇气也渐渐消失了,“喝尿大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寂静林和寂静园里,我们每天都会上一到两堂课。师父们除了要尽心讲解课程外,还得尽力回答我们这些“问题Baby” 的提问和交流。由於大家都很投入,所以每每是师父解答我们问题用的时间比讲课的时间还多,而且还常常问得过了时间。由於参与这次短期出家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烦恼,因此上课时的发问也成了一个彼此了解的管道。有时从在家人角度看是对的事情,在出家人看却是“不如法” 的,这就引起了我们和师父们讨论和争辩的空间。不过,却是这种思辩和讨论的方式使大家更了解出家的真实义,也让整个课程变得活泼起来了。

想家,是许多新学沙弥都会有的现象。有时是因为作务太累了,想念家里的床;有时是因为静坐时偶尔想到家里或公司的一些事情还没有解决而担心;有时是看到信众来布施时想起了自己的家室;有时则因为不习惯寺院了规律的生活而想念在家时可以不用那么早起床。甚至有人还会想念云吞面的味道,想念看报纸的乐趣,想念音乐和唱歌等等。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却并非不能根除的。毕竟那么多年的习气,必须要有坚决的勇气和毅力,足够的智慧,加上僧团的彼此督促扶持,方能逐步根除。这次短期出家的因缘,也让我们体会到原来我们有那么多障碍着本身进步的习气需要纠正,个中的滋味也只能自己心神领会。

我的短期出家(五)

托钵惊魂记

托钵是僧团生活里的一个重要环节。托钵的用意是要让信众有一个亲近出家人的管道,也是一个让信众布施种福田的机会。因此,托钵必须抱着不计较食物多寡,美味与否的心态,接受任何的供养,欢喜地祝福所有布施的信众。传统的华人观念让我们觉得托钵与乞食无分别,但亲自体验托钵后,才知道托钵的含义远比单纯的乞食深刻得多!

寂静林的托钵比寂静园困难多了。第一天托钵是最难忘的,因为要赤脚走30分钟左右才到达镇上,还要挨家逐户去化缘。走了近两个小时后,许多人大脚都开始起泡、脱皮了,有的痛得走也走不动了,娇生惯养的我们更是吃不消。赤脚走在柏油路上,得忍受被尖石割伤、踏到滚烫路面、走过路面肮脏、被蚂蚁咬等等,这考验我们而言都是修行的考验。

托钵常常会让我们感动不已,因为在这种偏远的小镇,仍然会有人对三宝那么护持,布施原本已经不那么充裕的物品。更有许多护法成员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提食物、载送及向居民解释布施意义;我们要深深地感谢他们。没有这些护法成员,托钵将会面临很多的障碍。

托钵的另一大考验,是如何确保袈裟在“风驰电掣” 地步行那么远后仍然整齐不掉落!每次出发时大家总是衣冠齐整的,到达小镇后功力便分出高下了。师父们总是“袈裟依旧齐整” ,而我们之中功力高的还能维持“表面上” 的整齐,功力差的袈裟早已七零八落了。。。穿袈裟,其实也是在考验我们耐心、细心和毅力,一刻也不能松懈!

宁静的一刻---禅修-讲述师父们如何分享禅修经验,以及大家禅修时的经历。

出家以前,从未想过要在4点钟那么早起身,在冷风中静坐的。在寂静林,4点到7点钟是大家都非常期待的禅修时段。由於这里空气清新,没有蚊子的干扰,所以对静坐特别好。尤其是清晨万籁俱寂、满天星斗的那种感觉,让人感觉仿佛天地为之一宽!禅悦弥漫身心,凡俗的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第二天的早晨,师父把我们从被窝中唤醒后,便引领大家到帐篷外静坐和行禅。天啊!这么冷的天气还要出来外面静坐,许多人都感觉吃不消。但想起师父常叮嘱我们不要太爱惜身体时,我们的勇气顿时增加,咬紧牙根去忍受冷风的吹袭了。渐渐地,习惯了这种天气后,冷不单不会妨碍我们修行,反而更助长了大伙儿的道心。

师父们每天都会轮流到大帐篷领导我们进行禅修,并在禅修后给予开示。每一位师父都有各自的风格:传观师父博学多闻;善思师父精灵敏锐;法善师父和蔼亲切;见法师父则软硬兼施。师父们不遗余力地分享过本身的禅修经验及克服“五盖” 的种种法门后,我们的修行路上也得到了不少的善知识指引。

禅修是我又期待又担忧的。有时候静坐时会很顺利,而且会觉得禅悦充盈,时间过得特别快。可是静坐不顺利时,就会一直想睡觉,才开始注意呼吸十多秒而言就要倒下了,连站着注意呼吸也好想睡。没有办法之下,只好依照师父们开示的种种法门去抗衡了。虽然其中过程很累很苦,但没一次战胜昏沉后的感觉却是很好的。即使有很小的进步,也让人特别高兴。

禅修,让我们静下心来,更直接地面对内心的种种变化,而由此意识到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随着禅修的深入,所能体会的佛法也就更为真实了。这是师父们所能给予我们最好的宝藏了!

我的短期出家(三)

作务时间到罗!

作务是寂静园林的生活中心之一,也是沙弥们的生活中心。寂静林的作务是由见法师父带领,时间是每天的三点到七点之间,作务内容分为:种菩提树、开荒、钉桌椅及建屋子。

师父们的其中一个愿,便是在寂静林的斜坡上种满上千颗菩提树,以让修行者可以修行无碍;而“沙弥种树大队”Yadiyya,Vajira,Thapija及Pasana则肩负着这个伟大的使命。虽然短短的几天时间没有办法种下太多的菩提树,但这一点一滴的贡献却是功德无量。

开荒先锋的工作是除草开路,好让“种树大队” 可以顺利通过杂草丛生的路面,也方便往后修行的人可以顺利走过。“开荒大队” 有Uthana,Praijna,Ogita及Nibhaya。当大家坐在舒适的桌子和椅子上时,不应该忘记曾经努力不懈为我们钉桌椅的Visuddhi和Rahula。建屋大队是由Thusanta,Upasana,Sumeet及Subadra组成,任务是建一座稳固的大礼堂,充作集会用途,以取代现有的临时大帐篷。

这样的作务持续了两天后,便有了变化。由於连续几天的午间大雨,帐篷周围已经积满了水;据说雨水还会继续准时“来访” ,原本便漏水的大帐篷更是雪上加霜了。为了不让情况继续恶劣,也为了让大家可以住得更安全,见法师父建议我们暂停手上的工作,一起建更多的“小Kuti” 。於是,第三天起,大家便开始了“拯救大帐篷” 行动。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发挥建筑天分建“小Kuti” ,有的挖沟渠疏通雨水,有的则搬运河边的石头及竹片,在帐篷入口建洗脚处,防止帐篷进一步积水。这时大家才体会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如搬运木材,石头等工作,做起来却并不简单。除此以外,大家更要感谢Thusanta,Thapija,Subadra,Upasana 和Pasana等人冒着大风大雨爬上帐篷补洞,否则我们可要成落汤鸡了。

随着建Kuti的经验越来越多,Kuti也越建越多,而且越建越稳了。而且还是滴水不漏的呢!从搬运木材、钉屋顶、加工稳固到完成一间Kuti,大家都发挥了高度的合作精神,与风雨抗衡,与烈日抗衡。几天下来,每个人大头皮、右肩都开始变红、脱皮了。

大家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我们共搭了6间可容纳一人的小Kuti,及一间“贵宾型” 的单人Kuti。每个搬到到小Kuti住的沙弥都兴高采烈地布置自己的新居,而且各具特色,连开照师父看了也不禁会心一笑。在完成了贵宾Kuti后,有人建议当成大家午休的品茗小居(虽然没有茶可以品) ,有人建议当作会客厅,更有人马上就要搬进来睡了。大家纷纷议论要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於是“十四沙弥亭” 、“观法善思亭”( 取自4位师父的法名) 、 “见法小居” 等名字便涌出来了。结果,名字还没取好,这间Kuti已经成了四师兄Utthana的寝室。

每次作务时都觉得很惭愧,因为本身没有什么擅长的技能,也没有过人的体魄和矫健的身手。所以,我都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但吃力的工作如搬运木材、河流上的石头等。最难忘的是用割草机的经验。由於自己总是笨手笨脚的,所以拿起割草机后很怕会伤到别人,也怕会不小伤到自己,割的草也不是很整齐。作务之时,虽然很累,但我们都乐在其中。有时身体会投诉很累,但想起师父的教诲后,就会想:“我在钉多一下才休息” “多半一根木才停下吧” “多割几片草地吧” 。

几天的劳动下来,大家变得不再那么抵抗身体的劳累和伤痕了,这成了我们修行中的一大助缘。作务除了锻炼大家的体力外,更是考验我们的耐力、毅力和决心。修行是观照自身的最佳时刻,平时累积的怕累怕晒怕冷怕痛怕脏等心态,都会在作务时不知不觉地涌现,端看自己怎么去面对了。克服得了的,就该尽力一鼓作气去抗衡这些习气;克服不了的,也该暂缓一口气,再重整旗鼓从新再来。修行就是那么活泼,就是不断地和这种累世积累的习气抗衡,从不言弃,以期能够断除烦恼。

我的短期出家(四)

独处的一刻

独处,根据一般的解释,便是一个人生活;可是在出家人的眼里,独处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独处,不单是身段独处,更是心地独处。当心静下来时,独自一个人面对四周的宁静与孤寂,以及内心的恐惧、疑神疑鬼、不安等情绪时,才是独处修行的真实义。

听了师父们对独处意义的开示后,原本提心吊胆的我们都变得跃跃欲试独处的生活了。於是,师父们便安排三个独处的时段,每晚5个人离开大帐篷到远处过夜。我们既期待,又害怕,独处会是怎样的呢?

独处之时发生最有趣的莫过于这两件事。话说有一天清晨,“七师兄”Thapija起身后独自一人摸黑到河边梳洗时,听到了一些好像有人在说话的声音。Thapija当时吓呆了,便急急忙忙跑回来。过后上课时无意间提起了这件事,师父觉得很有趣,便要Thapija到河边独处了,Thapija心有余悸,但也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结果当他安全回来时,大家都很感兴趣地围着他问河边独处的经历。原来那不过事我们的恐惧之心和世俗的观念作祟而已。

有独处过多沙弥们都应该忘不了被善思师父“吓” 得经验吧!鬼马的善思师父在巡视独处沙弥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声音、脚步、影子等试探沙弥们的反应,让许多本来已经疑神疑鬼的沙弥吓了一大跳!有人更是受不了惊吓而跑回来帐篷。不过,胆大的“三师兄” 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反吓” 师父呢!

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有些人成功地熬过了一夜回来;有的人无法长时间独处而半途回来;有的人更因为健康问题而无法成行。而Praijna、Nibhaya和我则因为当晚天气恶劣而无法到森林里独处。无论如何,独处的恐惧感、不安及有趣的故事,成了寂静林生活的一段精采插曲,也让参与其中的人成长不少。对於本身无法成行,只好寄望自己的福报会更好,下一次再来了。

我的短期出家(二)

亲爱的河流

河流,曾经是人类文明的母亲,孕育了许多文明的诞生。如今,我们又回到了旧违的母亲身旁。。。

与寂静林的河流第一次亲密,是在第一天到达后洗澡的时刻。当时已是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了,还得提防是否会在路上不小心踏到蛇。加上大家还是第一次穿着下裙洗澡,笨手笨脚的,有够狼狈了。清澈的河水带来的是寒彻骨的感受,深深地烙入了十四位沙弥的心坎里,仿佛把一整天地劳累都洗得干干净净。这种刻骨铭心的感觉,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

在寂靜林的七天里﹐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河流。想洗澡嗎﹖河流。想洗餐具﹖河流。中午想找一個陰涼的地方休息閱讀﹖河流。想喝水嗎﹖水也是河流抽的。每次和河流作親密的接觸時﹐都忍不住想吶喊﹕大自然太美妙了﹗每天午餐後和作務後﹐河裡的能量澡成了我們的最佳休息活動。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实在难以想象,原来自己也可以在河流中进行这些的日常活动,而且还乐趣无穷呢!

河中洗澡是种妙不可言的体验。躺在水中任由河水充满动感地流过身体的那种感觉,是世上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酷爱泡水的Nibhaya,有时还会泡得舍不得上岸去呢!还有一些人则会选择在石头上静坐或阅读。河水孱孱流过,打在石头上发出悦耳的声音,加上习习而飘的和风,时间仿佛也因此而停住了,世俗的烦恼更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大师兄” Yadiyya、“五师兄” Upasana和我最爱在这里渡过午休时间。

对甚少亲自洗衣服的人而言,洗袈裟也是一件“大工程” 。开始时不懂得要如何在河边洗,总是弄得手酸脚疼衣湿。后来法善师父教我们在途好肥皂后,学习古装戏里头的人,把袈裟拍在石头上,拍出里头的污垢。从此,洗袈裟便不再是件苦差了。

虽然河流带给我们许多乐趣,却也给了我们不少麻烦。由於竹林和河流一带有很多蛇出没,所以每次经过都得加倍小心。河中的石头很滑,一不小心便会跌到;上下河流是更有一些斜坡得小心应付。但这一切都无阻我们学佛的道心,也无阻我们对河流的热爱。这些生活细节,其实都是在锻炼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心变得更谦卑,更勇敢面对修行中弹一切障碍!

我的短期出家(一)

2004年9月,我参加了加影寂静园林主办的男众短期出家体验营,为期两个星期。这个营共有14为参与者,我是第二小的。最小的有21岁,最大的60岁。

这个营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加影寂静园里学习僧伽的生活和礼仪,第二阶段则是进入彭亨州的寂静林(是个原始森林),去体验林修生活。这段游记后来刊登在寂静园林的活动报告册子里了。

寂静林

前言:

即将进入寂静林的心情是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忧的。毕竟,对许多在城市里长大或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而言,要适应森林里的生活还需要一些时间。随着普能师父和睿悦师父的细心教导后,大家对森林生活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后,也不再那么担心了。寂静林,我们来了!


最初的感觉/印象


进入寂静林有“水、陆、空” 三种方式。由於到达寂静林时已经不早了,所以我们选择通过水路和陆路进入。

投入大自然的感觉实在太棒了!浓密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流,清凉的竹
林,仿佛桃源仙境一般。这里除了两间师父住的KUTI外,还有临时厨房,临时厕所和临时为我们搭档帐篷。十四位沙弥带着充满憧憬的心情和略为疲惫的身体,跟着林里的师父们一起劳动把帐篷搭好,晚上总算有个栖息之处了。

这里的天气有点吃不消。太阳出来后酷热异常,太阳下山后又寒风阵阵。不过,正如师父们所说的,我们不要害怕寒冷和酷热的天气,不要太过疼爱我们的身体;当我们习惯了这里的天气后,就不会觉得怎样了。我们对三宝有信心,我们对师父有信心,不过天气多么难受,大家仍然欢喜地去接受它。这是寂静林修行的第一堂课,学会放下对身体感受的执着。

早晨寒冷的天气非常适合静坐;四周异常寂静的环境也很适合用功。每天早晨起身时,最享受的便是这种宁静,一种只有大自然才有的宁静,夹杂着鸟虫的叫声,仿佛众生在迎接一个美丽早晨的降临。。。